徐总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苦心经营的公司就这样关闭了。这一天,他从上海钢贸企业集散地的中山北一路沪办大厦撤出时,心里沉甸甸的。此时此刻,10多年来在钢贸这块热土上摸爬滚打的情景历历在目,徐总十分伤感。
徐总在10年前就下海经商,从事钢材买卖。刚开始,他只是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在一家钢贸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主管钢材经营。几年下来,他积累了一批人脉资源,于是与几位同事合资创建了一家钢贸公司,走上了钢材贸易创业路。那时《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徐总时,他说刚开始创业,主要是为一批终端用户提供钢材,大都以型钢为主,用于钢结构制造。记者问及经营、盈利情况,他笑笑说,还过得去,现在公司规模还小,只能一步一步来。然而,时隔几年,徐总告诉记者公司关掉了。“那你在干啥呢?”记者问。“先歇一歇,再看吧。”他回答道。
钢贸业遭遇倒闭、“瘦身”潮
看得出,徐总将自己经营多年的公司关闭,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如今钢材供大于求,竞争激烈。大浪淘沙,钢贸业进入了重新“洗牌”的时代。
《中国冶金报》记者发现,今年以来有关钢贸商倒闭的新闻不少。3月14日有报道称:上海五角场万达广场A、B、C三座大厦的钢贸商家,关门倒闭、经营不善的企业超过了60%。综合全上海的其他区域情况来看,目前凡是钢贸公司做融资的、做其他投资的,风险放大超过3倍的企业,基本上全军覆没。3月31日,有消息称:在上海松江钢材城,相当有实力的钢贸企业相继倒闭,当时关门的钢贸企业在松江钢材城不下于10家。
一位钢市资深人士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最近又有一些钢贸公司退出钢贸业,其中有家公司打算去新疆搞房地产业。
除了倒闭外,也有很多钢贸企业正在“瘦身”。在一个钢材交易市场,记者看到,一些钢贸企业销售员正在与市场招商办工作人员办离退场手续。一家钢贸公司的副总经理告诉记者,公司缩小了经营规模,员工从原先的90多人裁减到20余人,今年钢材销售量比原来减少了2/3。
市场严峻
某钢贸公司副总经理向记者道出了钢贸企业倒闭、缩小规模的原因。
“现在钢材市场所处的大环境与以前不同了,钢贸企业面临的形势严峻,卖钢材挣不到钱,甚至还可能亏本,公司不得不裁减人员,缩小规模,降低经营成本。市场竞争激烈,总会有一批企业适应不了,被淘汰出局的。”这位副总经理如是回答。
对于钢贸企业的倒闭、“瘦身”,在一些经营者看来是正常的。“如今钢材市场环境变了,钢材的交易模式不同了,除了传统的现货交易外,还有期货交易、电子交易、网上交易,营销模式多种多样,对钢材现货市场产生较大冲击,钢贸商不能适应,就将被淘汰,这是必然的趋势。”
探索钢贸“求生”之路
从钢贸企业倒闭、“瘦身”现象中引出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值得钢贸人士思索。
首先,钢贸企业应该认识到,钢材市场环境变了,只有主动适应才能生存。时下,国内钢贸业已经进入微利,甚至是亏损的时代,钢材处于严重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钢贸商靠差价、博行情的传统营销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传统的钢厂代理制决定了钢贸行业资本密集型的特点,即便不做代理,库存的资金占用也在所难免。因此,钢贸企业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转变经营方式,如将现货市场与电子、期货、网络市场紧密结合。《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强调加强钢铁产业链延伸和协同的重要性,并特别提出“积极发展咨询服务、技术中介、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钢铁服务业”。上海五波钢结构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庆平告诉记者,其公司不再注重没有效益的经营规模,而是注重经营质量,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重点开拓终端市场,承接重大工程项目的钢材配送,与上游的钢厂和下游的终端用户三方联手,既解决融资难题,又实现终端营销,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
其次,钢贸商应持续诚信经营,以钢贸主业为本,远离投机和炒作。倒闭的钢贸企业很多是因为抛弃了诚信经营的立业之本,套取或骗取信贷资金从事担保、融资、高利贷等高风险行当,结果导致资金链断裂,遇到巨大风险。因此,钢贸企业必须以诚信为本,坚持诚信经营,只有在拓展钢贸渠道上下功夫,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再其次,目前钢材市场价格持续下跌,钢材价格“倒挂”日趋严重,钢贸企业小、散、弱,集中度低,缺乏话语权,且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经营成本压力大,面临的市场环境愈发严峻。在这种状况下,建议有关部门给予钢贸业一定的政策扶持,如在融资、税收、行业指导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钢贸企业联合、兼并、重组,提高行业的集中度,例如可以成立钢铁联盟,采取无库存销售模式,帮助钢贸企业创新钢材销售模式,增强其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