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我国电解锰产能将控制在200万吨以内,并逐步形成20家~30家规模较大的电解锰企业”,全国电解锰厂长(经理)联谊会会长谭柱中日前对本报记者表示:“一批不具备生产必要优势的小企业将逐步退出市场,电解锰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据了解,今年恰逢全国电解锰厂长(经理)联谊会成立15周年之际。15年来,该联谊会为我国电解锰工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在行业内贯彻并宣传《电解锰行业准入条件》和清洁生产政策,使电解锰工业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得到一定控制;定期召开会议沟通行业信息,对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针对行业存在的主要技术难题,牵头组织企业、科研院所和加工企业进行公关,如对氧化矿还原、几个主要工序的节能降耗以及电解的后期处理工序都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攻关。通过上述努力,我国电解锰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2010年3万吨产能企业达到15家,占我国电解锰工业总产能比例明显提高;氧化锰矿还原工艺取得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内碳酸锰矿资源短缺的瓶颈;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不过,谭柱中强调,我国电解锰工业还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今年以来市场更出现了大幅回落,一批企业已经开始亏损,被推倒了生存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电解锰工业将出现重新洗牌,市场淘汰法则将比政策淘汰更加残酷。从另一面看,这也有利于我国电解锰工业淘汰落后、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通过这一轮淘汰,预计未来电解锰工业将出现5家~10家大型企业集团,每家产能都在10万吨以上,整个行业结构更趋合理。
谭柱中还分析到,针对目前的困难,电解锰企业应努力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力求降低生产成本。目前,电解锰企业成本构成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有明显的资源优势或电力优势的企业,在当前的市场下尚能保持盈利;二是有一定资源但不明显的企业,只能在成本线附近勉强维持;三是既无资源优势,也没有电力优势或其他工艺和销售方面特色的企业,其综合成本已经明显高于市场价格,难以继续生存。谈到具体的降本措施,谭柱中表示研究新的添加剂替代传统工艺,是有效方法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