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根据国内两大不锈钢企太钢不锈和宝钢股份公布的2011年半年度报告,宝钢股份上半年公司不锈钢产品销量65万吨,实现营业收入92.84亿元,同比增长5.62%;毛利0.79亿元,同比增0.29%;太钢不锈2011 年上半年太钢不锈累计不锈钢产量145.55万吨,比上年同期141.12万吨增长3.14%。上半年不锈钢主营业务利润170,260.29万元,业务利润率同比下降了1.81%。虽然两大钢企上半年都已经盈利结束半年期经营,然利润率相比产能产量并不乐观。
根据两大钢企最近公布的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宝钢股份不锈钢毛利仅有0.85%,虽然同比增长了0.29%;上半年太钢不锈不锈钢毛利有8.05%,但同比下降了1.81%。简单的数字对比来看,同比去年同期两大钢企从毛利率的增长来看,整体表现较弱。
值得注意的是,继续看两大钢企的不锈钢营业成本,宝钢股份不锈钢营业成本增长了5.31%,增幅基本和营业收入增幅持平;太钢不锈不锈钢营业成本同比增长了18.61%,且这一增幅相对业务收入而言,成本增幅超营业增幅。简单的数字对比来看,或侧面反映出钢企的营业成本挤压了不锈钢利润。
此前,曾探讨到不锈钢行业进入微利时代,以国内最大的不锈钢企业太钢不锈为例,按照披露的财报,2005年其不锈冷轧薄板与其他不锈业务的毛利润分别为7.21%和5.04%,到了2006年,分别增长至13.31%和10.96%,到了2007年,出现了微降,至10.76和9.77%。基本上可以这样说,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三年,企业平均毛利润基本可以维持在10%左右,然而自金融危机爆发后,利润率的几乎告别了“10”时代,2008年企业毛利润为5.59%,较同期几乎下降了一半,2009年有所增长,至8.61%,2010年至9.79%,虽然较同期增长了1.18%,且毛利润也逼近了10%,不过相对前几年而言,不锈钢产量的提升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小。2005年企业不锈钢产量仅仅有80万吨左右,而随着近几年产量的增长,到2010年达到250万吨左右,产量增长了212.5%,毛利润却还未稳定于10%以上,这其中是财务税收成本的提高,相信也会抵消一部分企业的净利润。因此就企业面而言,目前的不锈钢利润率微薄,一旦出现行情大的波折,出现亏损的概率也就很大。
虽然从两大钢厂的半年度报告上来看,两大企业不锈钢产品都处于盈利,但毛利率仍然压制在10%以下,对应这几年钢厂大肆扩充扩增不锈钢产能的背景而言,究竟有多少不锈钢企业真正在赚钱以及虽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未来又还有多少钢企可以屹立不倒值得关注。这一点从两大企业的财报数据上可以从宏观上做个把握,通过两大企业的盈利状况应该可以代表中国目前不锈钢企业的生存现状。
对于不锈钢企业利润率不高的现状,有分析人士认为原因主要可能归结以下几点:
首先,归结于大肆释放的不锈钢产能导致的供求关系失衡。近几年除老牌企业外新兴的不锈钢企业装备产能扩增步伐加快,尤其是金融危机后,伴随着装备产能的提升,不锈钢产量也大举向市场释放。
其次,钢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虽然更多的钢厂涌入市场竞争,然目前主流产品仍然以304、430、410S 等钢种为主,尤其是新兴钢铁企业,进入市场也必须要优先选择成熟的产品打入市场,在政策的制定上各家钢厂差异性很大,这也导致整体竞争无序,大多依靠产量的增长来均衡和提高单位成本效益。虽然目前也有钢铁企业开始做一些高附加值的材料,然对于产能的挤压严重,钢铁企业仍然乐中于“冲量”。
第三,对于原材料的渴求加剧了风险波动。不锈钢主要原材料镍的定价权仍然不完全属于中国市场,虽然中国的不锈钢产能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话语权不强。LME镍价受投机干扰作用明显,钢铁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多有被误判。虽然中国的钢铁企业也开始进军世界市场,参与LME镍,但交易规则不在我们手中,风险仍然难以完全控制。
第四,除镍外的优质矿产资源仍然需要通过进口来补充,依旧是“矿山吃肉、钢厂喝汤”。虽然国内钢企也开始走出国门去收购或并购矿企,然目前的比例可能并不高。矿石的定价权也不在中国钢铁企业手中,自然利润都有流失。有一组数据很直观的表现出中国的钢铁企业利润去了哪里?
矿业巨头必和必拓24日公布的财报显示,上半年实现净利13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接近翻番。之前,另两大矿山淡水河谷和力拓公布的业绩显示,上半年分别实现净利133亿美元和7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50%和30%。三大矿山合计获利3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76亿元),而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同期国内重点钢铁企业仅实现利润564亿元,前者是后者的近4倍。
最后,包括劳动力、管理、财务成本等不断提升,也会削弱不锈钢企业的经营利润。此外,还有一点就是目前的资金成本居高不下,随着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银根紧缩也会加重企业的负担。
何时能够改变不锈钢企业的“量大利薄”的局面尚不得而知,这可能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更多的可能还是需要依靠市场行为来调控,尤其是伴随着政府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的加强,以及企业在市场竞争浪潮中的自我优劣淘汰,未来可能有一些不锈钢企业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又或者通过并购重组来整合中国目前的不锈钢行业,拧成一股绳、同使一股劲以此提升整体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