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日前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鞍钢总经理张晓刚成功当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下一届主席。这是1947年ISO成立以来,中国人首次担任这一国际组织的最高领导职务。而在此前的2011年,张晓刚还曾当选国际钢铁协会主席,成为首位担任这一职务的中国大陆钢铁企业负责人。
近日,在鞍钢总部的一间会议室里,着一身浅灰色鞍钢工作服的张晓刚,用其平易而朴素的话语,清晰阐述了鞍钢的发展思路和中国钢铁业的脱困路径。
“三大战役”减亏108亿元
刚刚过去的2013年,跌入低谷的钢铁行业形势并未好转,一吨钢的利润甚至不及一头猪的价格,但鞍钢却在全年同口径大幅减亏108亿元。
张晓刚坦言,关键在于鞍钢正在打一场“扭亏攻坚战”,实施加大自主创新、推进矿山增产增效、大力发展非钢产业这“三大战役”。
鞍钢一位中层管理者表示:“鞍钢之所以能减亏,是因为企业在发展中已经明确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无论是对内的兼并重组还是对外的业务开拓,作为总经理,张晓刚和鞍钢一样,经历了无处不在的考验。1974年便进入鞍钢研究所,其间在高校、科技机构及鞍钢各部门反复深造磨炼,张晓刚不仅是地地道道的工学博士,能以流利的英语与外商直接对话,而且有着极强的现代意识和开阔的视野。
“鞍钢要想成为顶级企业,一定要在‘布局’和‘长大方式’上有所变化。”张晓刚坦言,“鞍钢在布局上会把视野放到全球,‘长大方式’也要突破传统的‘投资建厂’模式,增加‘资产重组’的比重。”
了解鞍钢发展脉络的人都知道,早年间,无论是2005年浓墨重彩的鞍本联合(鞍钢和本溪钢铁集团联合重组成立了鞍本钢铁集团),还是2006年让鞍钢兴奋不已的营口鲅鱼圈项目,基本上都是在辽宁省内做文章,且多采用传统投资建厂方式。
“事实上,随着中国钢铁产业的快速成长以及资源约束的逐步显现,中国钢铁业在产业布局、产业规模以及产业链延伸上,越来越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沿海布局、通过资产重组构建全球产业链条及企业战略等,已成为钢企做强的重要途径。”张晓刚如是说。
有了这种思路,鞍钢在国内的产业布局上更加精准。
2010年5月,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与攀钢集团有限公司实现战略重组成立鞍钢集团公司。
与攀钢重组后,鞍钢集团公司国内布局日趋完善。在东北地区,形成了鞍山本部、鲅鱼圈新区、朝阳新区三大基地;在西南地区,拥有攀枝花、成都、江油、西昌、重庆生产基地;在华北地区,重组天铁冶金集团钢板公司,实现在天津的布局;在东南地区,新建鞍钢冷轧钢板(莆田)项目。
但在张晓刚眼中,作为特大型钢企,鞍钢要成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钢铁企业,“据守一隅、添砖加瓦”式的拓展方式当然不是最佳路径。
老国企的“国际范儿”
事实上,鞍钢国际化经营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据鞍钢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鞍钢拥有海外资产目前鞍钢拥有海外资产近90亿元,海外企业、机构分布于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
多年前张晓刚曾到美国通用电气(GE)进行过两周的考察学习,这两周的经历让其刻骨铭心:“启程时我们这些大型国企的领导都还有些不以为然,以为国情不同,学不到什么。可回来的飞机上,大家都在感慨之余,开始对比着思考自己的企业。”张晓刚坦言。
他说,中国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只有更多中国企业成为跨国知名企业,中国的大国地位才能进一步确立。虽然方式不尽相同,但中国钢铁行业的领头企业一直在实施“走出去”战略。
近几年,鞍钢通过积极的全球化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布局产业链条。2010年,鞍钢与美国钢铁发展公司合作,成为首个在美投资建厂的中国钢铁企业;此外,鞍钢还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神户钢铁公司、英国斯坦科集团和韩国浦项制铁公司等国际领先企业在市场、技术、管理、销售以及培训等多方面进行积极的交流与合作。
而鞍钢与美国钢铁发展公司的合作让张晓刚体会到“走出去”的艰辛。
2010年5月14日,鞍钢与美国钢铁发展公司签订了三个投资合作备忘录。美国钢铁发展公司计划分期设立四个螺纹钢厂和一个电工钢厂,根据协议,第一个螺纹钢厂将在美国密西西比州与鞍钢合资兴建,项目投资1.75亿美元,鞍钢在总投资额中的占比只有不到20%。
用张晓刚的话来形容,“这个项目在当时是一个正常的商业行为”。但就在鞍钢和美国钢铁发展公司推进项目前行时,美国国会钢铁行业议员小组的50名成员致信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要求美国外资审议委员会调查中国鞍钢在其与美国钢铁发展公司合资公司中的投资,是否可能妨害美国的国家安全,这一要求随后得到了美国钢铁协会的支持。
张晓刚听到这个消息时,第一反应是感到“不可思议”。“我感到很费解,为什么号称崇尚自由和民主的美国,又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会把政治和经济混淆起来?”
虽然双方最终达成了协议,避免了节外生枝,但在张晓刚看来,这个“插曲”在当时足以给中国的钢铁企业上一课。
张晓刚把鞍钢全球化战略的拓展比作“登山”。他说:“你与谁一起登山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找到世界顶级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与它们建立合资企业,这样直接就把自己的业务做到了世界顶级平台上。”
在张晓刚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去”还面临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制约,为此“我们的合资企业要本地化,为当地解决就业,创造当地税收,这也是消除国外贸易保护的一个有效办法”。 而针对标准化原因造成的贸易壁垒问题,身为ISO候任主席的张晓刚认为:“要想避免贸易壁垒,就要主动参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只有积极参与竞争,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避免贸易壁垒。”
对话张晓刚:鞍钢不会去“养猪”
问:近年来,国内钢铁价格持续低迷,钢铁企业经营困难,您认为,在这个阶段应如何应对?您如何看待未来一年国内钢铁市场前景?
张晓刚:当前,钢铁行业处于低迷期,承受多方压力,具体表现在,钢铁行业仍将处于高产能状态,下游行业需求增长平缓,行业竞争还将进一步加剧,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同时钢铁行业面临着巨大环保压力,原燃料成本仍然很高,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还将进一步上升;钢材市场变化更加复杂,面临原料、产品金融属性增加的新挑战,传统的供求关系增加了新的内容。
我个人以为,这一阶段不会很快过去,钢铁行业可能会较长时期处于低利润甚至亏损的困难境况,要在思想上、工作上做好充分准备。
当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措施为钢铁工业转型升级输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化解钢铁产能过剩中将更有力量,市场竞争环境可望更公平有序,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钢铁行业推进绿色转型“不容商量”,钢铁行业配置全球资源将更加开放,这些措施将推动钢铁行业在化解产能、绿色制造、产业升级转型上取得进展。
在此背景下,钢铁企业首先必须观念变革,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钢铁行业必须认清形势,变革观念,让转变发展方式真正成为自觉行为,立足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转型发展之路,实现从数量型到质量型、从扩张型到效益型的转变。其次,还要依靠创新驱动,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问:此前,国家出台了《化解产能过剩政策的指导意见》,其中钢铁业将在未来5年压缩8000万吨的总产能,您如何看待这对钢铁业的影响?
张晓刚: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现在已经成为整个行业最大的“麻烦”。欧美发达经济体当前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其产能过剩确实是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所带来的周期性问题导致的,所以他们也在减产。
然而,中国钢铁工业的情况更加复杂。过去,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主要在北方,北方建设钢厂的能力、技术、人力资源、环境都非常好,钢铁工业发展非常迅速。但是,经济最发达、钢材需求量最大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却很少见钢铁企业的“身影”。企业不能远离市场和资源。因此,这些地区建钢厂的意愿强烈。而这些钢厂一旦建成,其物流成本低等优势非常明显,当地的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区域产能过剩的矛盾将加剧。
因此,中国钢铁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能、市场等情况,借助物流条件来优化成本,实现销售半径比较合理、产能规模比较合适,资源配置能力比较强,最终提升整个系统的竞争力。钢铁工业不能再捧着过去的观念和思维模式来优化产业布局,要追求区域优化,这是钢铁工业结构调整面对的大挑战。
问:武钢曾面对逆市投巨资养猪,开拓新市场。鞍钢曾提出过“多角化发展战略”,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这些工作的进展如何?
张晓刚:我国钢铁业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目前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同质化突出,真正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今后几年,钢铁产品将保持微利运行,像媒体所说的,一吨钢铁利润不及一公斤猪肉的时代已经到来,这需要企业在钢铁主业外,开发出更多经济增长点。
前些年企业“多元化”发展模式盛行,而鞍钢更注重“多角化”发展。多角化是一个形象说法,指围绕钢铁主业,伸出一条条触角,这一战略下,鞍钢不会大规模进军自己不熟悉的房地产、农产品深加工、煤化工、生物制药等行业,包括养猪,而是注重围绕钢铁生产的上下游链条,来发展新产业,一来降低原材料成本,二来提高产品附加值。
从2007年起,鞍钢提出与全球顶级公司一起“登山”战略,先后与贝卡尔特合资生产帘线钢,与维苏威合作开发耐火材料,与斯多伯格三一公司合作开发生产高档炼钢连铸辅助材料结晶器保护渣。今后几年鞍钢的自动化公司也将迎来大发展,这家公司通过鞍钢的信息化建设锻炼了队伍,储备了技术,将面向市场开发钢铁生产的信息化软件。
|